观点评论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的基本坐标
作者: 谭顺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潘国廷  发布时间: 2016-07-15   浏览次数: 671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如何认识及定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实质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发展阶段?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任务?究竟在未来有怎样的发展取向?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命题的应有之义。

  成熟形态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典型制度特征,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理论性坐标。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社会主义与我国现实社会主义存在很大差别,即成熟形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差别。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具有若干典型制度特征,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按劳分配、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等,这些制度特征是与成熟形态社会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基础相适应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尚不具有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的发达生产力基础,尚不具有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的典型制度特征。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成熟形态社会主义为理论性坐标,是为了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及建设目标,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为建立成熟形态社会主义奠定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充分发展生产力,为成熟形态社会主义提供生产力条件,进而创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巨大差异,承认现实社会主义的差距及落后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也更加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限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现实性坐标。我国为什么不能直接按照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制度构想,直接建设成熟形态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原因在于我国缺乏直接建设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而不是经典作家根据唯物史观认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经典作家提出的成熟形态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起点是经过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基础,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起点,由此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先决条件,进而决定我国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能直接进入成熟形态社会主义。虽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社会影响,尤其是经济影响仍然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重大作用。因此,应当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及长期性。

  资本主义社会在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与社会主义形成对比,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对照性坐标。不可否认,我国尽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资本主义相比已经取得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优势。不过,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只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性优势尚无法充分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作比较,目的不是对资本主义作制度性批判与道德性谴责。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社会形态或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及现实合理性。在这一点上,我们既要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作一种具体社会形态的发展,关注其特殊意义,也要把资本主义视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关注其普遍意义。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强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性质、表征及趋向的前瞻性研究,这就要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基础,承认并正视我国社会主义的相对落后,而不是盲目自大、自恋,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学习进步,发展壮大自己,最终在平等竞争中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参照性坐标。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这并非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建设任务决定的,而是由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目标决定的。反思历史,尤其是系统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社会曲折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没有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认识清楚,就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而向共产主义跃进,从而为后来遭遇重大挫折埋下苦难的种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任务是创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则是为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条件。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不得不承担部分原应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承担的部分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直接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可以更为准确地界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更为准确地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更为坚定地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积累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反思性坐标。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我国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且旋即升级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这一重大失误的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新中国的基本国情,未能精准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未能充分认识并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是汲取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做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彻底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初步确立了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制度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反思性坐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国情,脱离实际、单凭空想及热情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不是上层建筑及生产关系落后,而是生产力落后,根本任务不应是阶级斗争,而应是发展生产力;鉴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及复杂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的基本判断等。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实现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确立则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预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任务的完成,将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彻底撕掉贴在社会主义国家身上的所谓“落后”的标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明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的基本坐标,就是为了更加科学地认识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发展状态、发展趋向、发展路径及发展时限,既不盲目乐观,急于求成,也不消极悲观,丧失信心,而是清醒头脑,坚定目标,选准道路,凝聚干劲,力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奠定建设成熟形态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基础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