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中央提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战略课题,表明我们党思想上的高度成熟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树立起新的标杆。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意义彰显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设规律中的诸多宝贵论述,为建构党内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遵循政治环境变化的规律,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同时在适应社会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政治生态环境进行能动地治理和改造。
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实质就是医治病毒、增强免疫力的过程,是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激浊扬清的过程,自然也是改善政治生态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把从严治党与改善政治生态相结合,使二者良性互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才能提高到新水平。
改善党风政风的治本之策。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其治理的目标和方向是,弘扬新风正气、涤荡歪风邪气,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落实“四个全面”的内在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是整个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而且也是其他两个战略举措的前提条件。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是内在地提出重构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任务。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路径选择
加强思想教育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灵魂。灵魂不变,主心骨就不会垮,政治生态就不会发病。当前,最要紧的就是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思想统一到宪法和党章上来,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问题,在思想上、作风上、精神上进一步强起来,认真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政治生态“山青水秀”贡献力量。
纯洁政治文化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文化是政党软实力的核心,也是维系一个政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性要件,先进的政党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优化的思想基础。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是培育纯化党内文化的重要阻滞因素,必须发扬整风精神,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利器,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并通过革除行为上的作风之弊,使其失去习惯依托和滋长环境。优化与政治生态相适应的伦理生态,充分实现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塑造完美人格,建设伦理生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严格党内生活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良好的从政环境,首先是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切实担当严格党内生活这个政治责任,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原则,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突出领导干部以上率下这个重要因素,抓住创新党内生活机制这个关键环节,形成“一把手”带头发扬民主、善于听取意见,班子成员各负其责、顾全大局的风气,促进政治生态从根本上好转。
从严治吏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腐败是政治生态最大的毒瘤,必须把清正廉洁作为底线来抓,将高压反腐放在第一位,构建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将纵向权力制约、横向权力制约和非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统筹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督约束体系,切实解决干部队伍管理失之过软、失之过宽的问题,强化权力制约和制度执行,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从政环境风清气正。
完善法律和制度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保障。靠法律和制度改善政治生态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理念,尽快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体系,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防止“破窗效应”,不让制度成为“纸老虎”和“稻草人”,从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法治保证。